近年来,教育部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先后出台文件,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旨在抓住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要害,综合施策,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纵观近年来政策动态与各地实践,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发展蹄疾步稳。各地各部门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校、家庭、师生家长普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向好。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态势仍需引起关注。“学生、家长、教师等对于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的理解认知不够科学全面,应对和处理的知识能力不够专业有效,是当前教育领域预防、识别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董奇表示。
今年5月的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确定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深入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设置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提及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设置的必要性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科学认识学生的“心问题”
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目标对象是全体学生,其工作开展不只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和意志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介绍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是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第二类是已经有一些心理问题倾向的孩子,如果不及时阻断、干预,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做好预防工作,并进行适当的干预。第三类是已经有了心理问题的孩子,一方面要依靠医院的医治,另一方面要改变孩子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生存环境,让孩子在有效治疗后能回归正常的生活,不会再有第二次恶化的可能性。”
“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连续体。”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有短期性和阶段性,只有经过严格的临床心理学诊断,才能称之为疾病或者问题。科学认识学生“心问题”以及分类指导非常重要。
学生“心问题”在不同学段有哪些表现?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就我们观察,小学阶段学生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人际互动不佳、思维水平发育迟缓等。中学阶段由于学业压力增加,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厌学、人际关系紧张、对抗情绪等,这其中,对于考试的焦虑是较为普遍的。到了大学阶段,情况就更复杂一些,有抑郁、目标感缺失、学业压力、毕业压力、不适应环境等。家长、教师和社会都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蔡光洁说。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课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评价功利化,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家庭方面来说,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从社会方面来说,人才观、就业观、婚恋观等方面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
今年2月21日,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提出,要凝聚多部门、多系统合力共同治理,家校医社携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形成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从总体思路而言,主动预防好于被动应对。“要把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主动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环境,能有效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父母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广东省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张远广表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沟通和对话教育的技巧,做好家校共育。
学校应坚持“五育”并举,重视“三全育人”。“真正把学生学业负担减下来,丰富学生成长体验,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张远广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出方剂,他认为要建设心理室,配强配足心理专业教师,重视教职员工和心育委员的系统培训和指导,做好心理普测和筛查,做好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校一案”。
“对于教师和家长,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要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包容、家庭的温馨、师长的关爱。”蔡光洁说。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实施者,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教育部将心理健康作为20万名中小学书记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打好组合拳至关重要。“建立心理健康共育和心理危机群防机制,要全面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学科教育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害怕、面对挫折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吴键建议,各中小学校应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监测,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除了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室,更应建立起班级、年级、校级的三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响应机制。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教育部将聚焦重点环节,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做到健康教育全覆盖、监测预警早发现、咨询服务重实效、干预处置保底线,最大范围凝聚师生、校家社等主体力量,实现育人、育才和育心相结合,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见习记者 郑翅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小伟)
原标题:合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近年来,教育部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先后出台文件,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旨在抓住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要害,综合施策,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纵观近年来政策动态与各地实践,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发展蹄疾步稳。各地各部门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校、家庭、师生家长普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向好。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态势仍需引起关注。“学生、家长、教师等对于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的理解认知不够科学全面,应对和处理的知识能力不够专业有效,是当前教育领域预防、识别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董奇表示。
今年5月的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确定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深入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设置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提及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设置的必要性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科学认识学生的“心问题”
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目标对象是全体学生,其工作开展不只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和意志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介绍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是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第二类是已经有一些心理问题倾向的孩子,如果不及时阻断、干预,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做好预防工作,并进行适当的干预。第三类是已经有了心理问题的孩子,一方面要依靠医院的医治,另一方面要改变孩子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生存环境,让孩子在有效治疗后能回归正常的生活,不会再有第二次恶化的可能性。”
“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连续体。”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有短期性和阶段性,只有经过严格的临床心理学诊断,才能称之为疾病或者问题。科学认识学生“心问题”以及分类指导非常重要。
学生“心问题”在不同学段有哪些表现?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就我们观察,小学阶段学生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人际互动不佳、思维水平发育迟缓等。中学阶段由于学业压力增加,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厌学、人际关系紧张、对抗情绪等,这其中,对于考试的焦虑是较为普遍的。到了大学阶段,情况就更复杂一些,有抑郁、目标感缺失、学业压力、毕业压力、不适应环境等。家长、教师和社会都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蔡光洁说。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课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评价功利化,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家庭方面来说,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从社会方面来说,人才观、就业观、婚恋观等方面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
今年2月21日,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提出,要凝聚多部门、多系统合力共同治理,家校医社携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形成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从总体思路而言,主动预防好于被动应对。“要把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主动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环境,能有效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父母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广东省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张远广表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沟通和对话教育的技巧,做好家校共育。
学校应坚持“五育”并举,重视“三全育人”。“真正把学生学业负担减下来,丰富学生成长体验,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张远广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出方剂,他认为要建设心理室,配强配足心理专业教师,重视教职员工和心育委员的系统培训和指导,做好心理普测和筛查,做好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校一案”。
“对于教师和家长,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要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包容、家庭的温馨、师长的关爱。”蔡光洁说。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实施者,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教育部将心理健康作为20万名中小学书记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打好组合拳至关重要。“建立心理健康共育和心理危机群防机制,要全面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学科教育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害怕、面对挫折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吴键建议,各中小学校应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监测,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除了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室,更应建立起班级、年级、校级的三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响应机制。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教育部将聚焦重点环节,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做到健康教育全覆盖、监测预警早发现、咨询服务重实效、干预处置保底线,最大范围凝聚师生、校家社等主体力量,实现育人、育才和育心相结合,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见习记者 郑翅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小伟)
原标题:合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5日第3版 版名:体育美育